7月9日,北京市发改委发布消息称,自7月10日起,北京市居民用气价格每立方米上调0.35元。
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2015年,北京建立了居民生活用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2016年1月1日开始,北京市就实施了居民生活用气阶梯价格制度。
除去补贴,每户每月平均大约要多花3.8元
“应该看到,这两次出台的价格政策的着力点和目的不同。此次北京市上调居民用气价格,依据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理顺居民用气门站价格的通知》,通知明确将居民用气由最高门站价格管理改为基准门站价格管理,价格水平与非居民用气基准门站价格水平相衔接,2018年并轨的最大调整幅度不超过每立方米0.35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悉,今年5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理顺居民用气门站价格的通知》,北京市决定自今年6月10日起,天然气门站价格并轨,居民门站价格和非居民门站价格分别由每立方米1.536元、1.9元,统一调整为每立方米1.88元。此次依照联动公式计算,北京市居民各档用气价格调整额度为每立方米0.35元。
郭焦锋对记者表示,这次调价是调整居民用气基准价格,解决居民气价长期倒挂的问题,以逐步削减交叉补贴。居民气价的阶梯价格政策是随用气量增加而提高用气单价,目的在于抑制天然气的利用,形成合理消费天然气的生活方式。
据了解,从全国气价水平看,本次北京的居民用气价格上调后,居民用天然气一档气价仍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大量权威机构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家庭(3口或4口之家)用于做饭和洗澡等(不包括壁挂炉)生活用气量一个月大约在30立方米,每方气价上涨0.35元,每个月增加支出约10元人民币,支出占比增加很小。”郭焦锋说,通知也要求,对特殊困难家庭或群体要及时给予财政补贴,因而不会影响这些家庭的生活水平。
“此次价格调整后,每户每月平均大约要多花3.8元,基本影响不大。”郭焦锋如是说。
此次涨价和去年的天然气供应紧张没有关系
去年冬天,天然气供应紧张问题广受社会关注,多个地区入冬以后出现天然气气源告急的现象,我国液化天然气(LNG)价格明显上涨。此次北京市上调天然气价格和去年天然气供应紧张有没有关系?
对此,郭焦锋认为,北京市的这次涨幅和去年的天然气供应紧张没有关系,天然气体制改革要求理顺天然气价格,解决交叉补贴问题。存在居民天然气价格倒挂的地方,都会按照国家发改委通知的要求,上调居民天然气价格。但是,此次价格调整,对壁挂炉和农村“煤改气”等分户自采暖用户影响稍大一些。
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820立方米以内的气量,此次每立方米0.35元的涨幅将全部予以补贴。也就是说,壁挂炉采暖用户和“煤改气”用户在820立方米以内的气量,总的补贴标准将达到每立方米0.73元,相当于与调价前相比并没有涨价。
“今后,对燃气公司来说可以相对低价扩大天然气市场,对农村用户来说只包括居民生活用气(供暖用气按国家相关政策执行),对农村工商用户来说存在利好机会(非居民用气价格有下调空间)。”郭焦锋说。
相关阅读:理顺居民用气门站价格使天然气价改又进一步
近年来中国的工业状况明显转好,整体能源需求增长较快。不仅仅是天然气,煤炭、电力也都增长了很多。天然气消费继去年呈现17%的增长,今年前五个月增长了约16%。天然气的快速增长除了涉及基础设施和进口需要提前布局,还需要理顺价格,才能保证和满足天然气的健康增长。
国家发改委出台理顺居民用气门站价格方案,将居民用气由最高门站价格管理改为基准门站价格管理,天然气供需双方在基准门站价格的基础上,可以自由上浮20%,下调不限,从而确定具体门站价格,与基准门站价格与非居民用气的基准门站价格持平(这里所说的价格还不是居民用户价格,只是“批发价”)。天然气价格改革又朝前走了重要一步。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价格改革是未来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随着环保呼声的逐步加强,天然气由于其“清洁性”已成为中国能源供应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天然气需求增长速度将明显超过煤炭和石油,行业体制改革和价格改革将为天然气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往中国居民用气价格长期低于非居民部门,存在非居民部门对居民部门用气的交叉补贴现象,居民部门用气价格偏低的矛盾凸显,这可能使得部分能源使用主体过多消耗能源,降低了能源的总体使用效率,而且不利于环境保护。这次天然气价格改革顺应了天然气价格成本不断上涨的趋势,而且通过增加居民部门的用气价格可以有效减少该部分交叉补贴,消除居民和非居民部门用气价格之间的价差和市场上存在的套利空间,保障居民部门用气供应。
由于允许在基准门站价格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居民和供气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范围内的价格上下调整,使得该价格具有一定弹性,也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由市场进行定价。与以往相比,天然气市场化定价会高于传统的政府加成定价,由于公众往往很难了解能源要素的实际成本,对价格改革较为敏感,因而由于能源价格上升带来的舆论压力成为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必须考虑的问题。但幸运的是,由于近年来公众切身感受到了能源消费导致的雾霾等污染问题对生活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会愿意选择更加清洁的能源消费方式,也会比较愿意为环境治理分担成本。
此外,新方案要求减少供气中间环节,并结合居民阶梯气价制度的完善,降低一档气销售价格调整幅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因此,现阶段加快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会比较容易获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实现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就必须使能源价格能够反映环境外部成本,以促进转变目前的能源使用方式,走低碳清洁发展的道路。天然气价格市场化可以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供需状况,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因此,理顺居民用气价格方案在体现资源公平的同时,也体现了环境公平。
这次天然气价格改革时机较好,其导致的价格上涨幅度短期内并不高,此次最大调整幅度原则上不超过每立方米0.35元,对城镇居民家庭用户而言,其增加的用气成本不高,因此该改革对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很小。一般来说,如果能源改革只是改变定价方式,改革后的价格影响不大,改革将受到欢迎。因为消费者更关心的是改革是否会导致价格大幅度上涨,而不是政府以何种方式定价。
天然气价格改革体现了政府进行能源价格改革的决心。在中国经济处于较低发展水平阶段,能源需要保障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时期内政府必须通过能源补贴和交叉补贴来维持较低的能源价格,因此存在不同部门之间的交叉补贴是合理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当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时,建设美丽中国势在必行。从这方面讲,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改革后,政府尽可能不再直接对能源进行定价,而是通过财税和补贴来影响能源市场,把能源价格交由市场供需双方决定,通过补贴设计逐步减少能源交叉补贴,可以提高供给方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理顺整个能源产业链,实现合理配置资源的愿望,最终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最后,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能源市场的集中度较高,给能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因此,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需要引入多种所有制资本参与能源市场竞争,同时防止能源价格改革成为简单的价格调整和利益分配。
新改革方案规定供需双方把基准门站价格作为基础,在上浮20%到下调不限的范围里,协商确定具体门站价格,使得天然气价格与供需挂钩,这样可以使天然气形成比较灵敏反映供求变化的季节性差价体系(特别是北方地区),消费旺季可在基准门站价格基础上适当上浮,消费淡季适当下调。
通知通告
企业宣传片
会员之窗
推荐企业
最新动态
作者: 2018-07-12 15:14:35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