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西北液厂接到上游原料气价下调消息,自10月8日开始执行,这是今年第12次调整西北原料气价格。原料气价格跟随LNG市场波动是推动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一种尝试,但是由于原料气供应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价格调整存在一定滞后性,这对LNG市场来说不仅是成本的变动,也成了市场走势变化的主要推力。除此以外,今冬LNG还面临下面几个问题。其一,LNG经济优势丧失,需求不足。2017年冬天是“煤改气”集中释放的一年,不论是工业用户、交通用气还是燃气供暖都在去年集中释放,才支撑去年冬季市场的火爆。但今年LNG丧失经济优势,工业用户要么选择使用管道气要么用其他替代能源。交通用气一方面天然气重卡销售不佳,另一方面受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也压减了LNG交通用气的需求。燃气供暖更是受“宜电则电、宜煤则煤”的影响将有所放缓,天然气供暖需求减少从而对LNG依赖降低。
其二,保供2018天然气,不会再出现“气荒”。由于去年天然气需求高速发展,天然气供应缺口较大,发生严重“气荒”。而今年“气荒”不会再发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位于土库曼斯坦的子公司已完成必要的检修和扩建,夯实向国内稳定供气的基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正在完成管道上的互联互通,计划今年冬季由南向北输气3000万方/日;中海油天津扩建,LNG接收站窗口期竞价拍卖等这都将提高LNG接收站的产能利用率,从而增加进口LNG保供国内市场;下游利用LNG接收站窗口期参与进口LNG,国外资源增加,且推进国内各接收站与下游管道的直接对接,为冬季城市燃气保供提供助力。
最后,今年LNG市场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商品属性弱化。原料气价格随LNG市场变动,这是今年冬季的一个看点,避免了工厂亏本,在价格高企的时候也会吸收部分利润。
当然,在探索天然气市场化的路上,我们还在努力。先把西北原料气价与LNG市场联动是市场化改革的一小部分,我们的目标是完成市场化定价。但上游供气单一的情况下实践中还会存在一定问题,理顺过程还尚需时日。
相关阅读:
供应方面,在过去的半年时间中,中国天然气进口总量超过4000万吨,储量大幅增长。此外,“气荒”在凸显天然气调峰保供紧迫性的同时,也倒逼储气设施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布局。除增产外,保供的关键是加快提升储气能力和调峰能力。而为了缓解冬季北方地区用气紧张局面,我国正在进一批管网联通。今年冬季,在广西就能实现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天然气资源互联互通,冬季来临之前,会给中石油每天提供不低于800万立方米的气量,把LNG气体输进中石油管道,从南往北输送。而需求方面,“煤改气”要坚持“以气定改”、循序渐进,不再是2017年冬季的“一刀切”方式。
展望后市,业内人士表示,整体来看,目前,全球天然气整体供需格局尚未失衡,部分地区失衡仅是区域性问题,如中国“煤改气”和欧洲环保政策驱动“天然气发电”,导致本身天然气不足以满足需求,需要从俄罗斯、中东和美国等地进口。此外,由于港口接收站和管道建设滞后,导致部分中国等地区供应暂时偏紧,因此使得冬季中国天然气供应依旧存在不确定性,从而令价格存在上涨预期。不过,由于政府提前做好提升储气能力和调峰能力准备,今年“气荒”情况恐难再现,价格可能出现提前上涨,而到了冬季增长空间或将被透支。
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由于环保政策趋严,天然气需求会不断提升,而国外以美国为首的页岩气技术导致天然气产量大增,国外价格相对于国内自产部分而言价格低廉,因此,我国未来天然气进口量会大幅度提升。目前,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2%左右,未来随着进口量的继续放大,价格将会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
通知通告
企业宣传片
会员之窗
推荐企业
最新动态
作者: 2018-10-12 16:34:56 来源: